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重要诗人,也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大诗人。
布莱克的诗大致分为两组,一组是早期的抒情诗三卷:《诗的素描》、《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另一组则是被通称为“先知书”的其他许多诗歌。
《诗的素描》是诗人青少年时期的创作,《天真之歇》和《经验之歌》后来被布莱克合在一起出版:《神圣的星期二》《伦敦》《扫烟囱的孩子》《虎》等。
布莱克的“先知书”数量多,有一套独特的象征和神话系统,意义较为晦涩。《塞尔书》《天堂与地狱的结合》《法国革命》。《阿美利加》、《欧罗巴》、《劳思之歌》(包括《阿非利加》、《亚细亚》)、长诗《四天神》。
《弥尔顿》(1808)和《耶路撒冷》(1820)是布莱克晚年的创作,表现了他的宗教信仰,描写了人的堕落和再生,强调怜悯、温情、爱和仁慈。
《天真的征兆》里有几行著名诗句:“由一粒沙看世界,/由一朵花看天堂,/手掌里握着无穷。/一小时含着永恒”,体现了他象征与抒情结合的特色。
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 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有热情,重想象,既有深厚寓意,又有内在活力,古朴率真,开了19 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