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意识的聚焦
(续)
换言之,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体验主体,进入了它自己的想像中,从体验主体的角度,它认知着世界,但在这么做的过程中,它失去了对自身永恒性的认知,结果,它似乎变得短暂且有限。在基督教传统中,这被称为堕落,在吠檀多传统中,这被称为无知——无视实相。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吠檀多传统中,心据说是认知的混合,混合了属于纯粹意识的认知和属于身体的局限性。在这个传统中,通常没有弄清楚的一点是,这种表面上的、为显现的目的而产生的意识的限制,不是由某个邪恶或无知的外力施加在意识上的错误,而是意识自愿承担的形式,以便将存在于自身之中的潜力带入表面上的显现。这是一种爱的行动,而非无知的行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威廉姆·布莱克才说:“永恒爱上了时间的产物。”
尽管意识从来没有真正变成一个独立的体验主体,但从有限之心的角度来看似乎如此。换言之,小我——表面上的独立体验主体,似乎位于身体中并作为身体而存在——仅仅从其自身的虚幻角度来看才是如此。只有作为身体中的意识这个表面上的实体,意识才能认知一些似乎不同于它自身的东西,也就是物体、人或世界。
换言之,世界只能在二元性中被认知,只能在主体-客体关系中被认知。意识必须将自身一分为二——一个认知主体以及一个被认知客体——以便让造物显现。它必须牺牲自己无限、不可分割之存在的一体性(或统一性),并似乎成为了世间的独立自我,于是,这自我现在出现了,要获得它自身的独立存在性。如此,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是构成显现的、不可避免的二元性。它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实相的面纱。
作为两个表面上的独立实体,自我和世界似乎具有两种不同的实相。心似乎是自我的本质,位于内在,而物质,从那个心的角度来考虑,似乎是世界的本质,位于外在。如此,当意识对其自身无限的实相睡着,并开始梦见世间的自我时,心与物同时形成了。因此,无论是心还是物,都不具有其自身的独立存在性和独立实相;二者都是短暂、有限的,是无限意识之单一实相的修饰(或变形)。
精神病学家(或心理学家)从未发现一种叫做“心”的独立实体,物理学家也尚未发现物质,这并非巧合。这些物质将永远不会被发现,因为它们本身并不存在。它们表面上的存在是借用自无限意识、上帝之无限存在——万物或似乎存在的一切的独一实相。
第13章
没有不同的意识状态
在当今主导我们世界文化的唯物主义范式下,现实被认为是独立于心而存在的,因此,它是独立于意识的,是心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质被认为是构成现实的材料。心被认为是源于物质的,被认为是对现实的一种有限且扭曲的看法——取决于其状态。意识,如果它被承认的话,被认为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心之属性。如此,这个范式开始于对物质的假设,继而在其上构建了一个现实模型。然而,没有人曾体验过或可以在没有心时体验到物质,因此,这个假设建立在一个未经验证的信念之上。
从意识的角度来看,心是它自己的活动,心本身从来就不是一个实体,而世界是心中的一种表相。因此,从意识的角度来看,它自己正是一切体验的终极实相。从它的角度来看,没有个人化的心或世界,心或世界都不具有其自身的独立实相,也从来都没有真正形成过。世界是心的凝聚,而心是意识的活动。
正如屏幕从来没有经历过电影中角色所经历的活动或状态,意识也是如此,它从未经历过清醒、做梦和睡眠状态。仅仅从有限之心的角度来看,自我才被认为历经了三种状态,而有限之心认为它具有自己的独立存在性。从意识的角度来看,不存在独立的、可以经历任何不同状态的个人化自我或小我。清醒、做梦和深度睡眠,是意识的短暂修饰,意识本身从不被其所假定的任何状态所改变。
意识之于清醒、做梦和睡眠状态,就像自我觉知的屏幕之于邮件、图像和空白屏幕保护程序,它们每一个都根据其自身的限制而影响着屏幕。类似地,这三种状态把它们的限制叠加在意识之上,从而让意识呈现出与它们的限制一致的形式。而正如屏幕始终呈现在邮件、图像和空白屏幕保护程序中,但其本身从不经历任何改变——它的改变只是表面上的,意识也是如此,它始终呈现于清醒,做梦和睡眠这三种状态中,但其本身从未改变。
清醒、做梦和睡眠这三种状态都是有限的,但意识,三种状态之下的实相,是它们三者所共有的,并不分担它们的限制。即使说这三种状态是有限的,也给了它们太多的存在性。这暗示着,每一种状态都是一个有限的客体,而意识是其无限的主体。事实上,三种状态都从唯一真实存在之“人”——意识本身——那里借来了它们的表面存在性。
作为对有限之心的一种让步,这么说是合理的,即:这三种状态是有限的,相比而言,意识是没有限制或无限的。不过从意识的角度——唯一真实的角度——来看,它才是一切表面状态中的唯一实质性存在,所以,任何特定状态的限制都不是真正的限制,只是想像中的限制。因此,这三种状态仅仅从三态之一的受限角度来看,才是有限的。
***
深度睡眠、做梦和清醒这三种状态,是无限意识的逐步修饰(或变形),每一种状态都揭示或表达了意识之无限潜力的有限视角的一部分。
真正的清醒状态——也就是,意识对其自身的实相“醒来”的状态——是意识对其自身不可分割、无限存在的认知,它在有限之心中作为觉知的体验而闪耀,念头将之概念化为“我”或“我是”。被深度睡眠、做梦和清醒这三种状态的任何表面局限性所限,对这份认知的遗忘、忽略或模糊程度,就是远离绝对实相的程度。
唯一的绝对真知是意识对其自身存在的认知,它作为“我是”的认知或存在感在心中闪耀。所有其他的知识都需要意识采用有限之心的形式去认知。意识只能以有限之心的形式出现,或只能在它自身之内沉入有限之心——通过遗忘、无视或忽略它自己的无限实相,也因此,任何不同于它自身的知识,最多只是相对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以科学研究目前所依据的条款,科学永远不会发现宇宙的终极本质。科学越探索宇宙,关于宇宙的发现就越少!迟早,它都会发现,没有宇宙存在,因为它是由念头所构想或由感知所体验的。科学包含着一系列的感知和念头。根据定义,所感知或所想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因此,科学只能知道有限的知识和体验。尽管所有的念头和感知都是由无限意识构成的,但没有一个念头或感知能够真正捕捉或真正表达出意识本身的本质,正如屏幕之整体永远不可能呈现为电影中的一个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