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高适: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2022-07-21    11'15''

主播: 每天读诗词

794 11

介绍: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诗人高适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本期节目,上我们继续来了解高适。 诗人高适素有雄心,喜欢以大将军自诩,而他的诗歌中,亦不乏激情豪迈、荡气回肠之语言。然而另有一点难能可贵的是,诗人的边塞诗中,对边塞的风土民情也有着较好的记录,体现了边疆胡汉文明之间的摩擦与融合。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这首《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草原上生活玩耍,穿着厚厚的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这些少数民族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他们的孩子10岁左右就会骑马了。 诗的首句先描写对象“营州少年”,再用“厌”字点明其对原野生活的熟悉与喜爱。紧接着第二句描写了少年的穿着与狩猎行为,展现了他们惯习骑射,与汉族不同的特点,呼应了首句的“厌原野”,也为下文对这种特点的进一步描述做好了铺垫。而“猎城下’’则点明城镇附近的少年也爱射猎,可见胡人尚武风气之浓。三、四句又从“酒”、“马”另外两个习武之人必不可少的特征进行描写。千钟不醉,十岁骑马在中原实属罕见,因此他们的这种特征显得十分令人钦佩。诗人轻易便抓住了描写对象特点,抓住了城下打猎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草原的天真心灵。而少年们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也令诗人感到十分新鲜,对于他们“千杯不醉、十岁骑马”的豪放英勇觉得十分欣赏。诗中对胡人少年形象描写十分的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 这首绝句即兴寄情,笔墨粗放,直抒胸臆,富有边塞情趣。对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反映了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练地表现出来。 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古以来,边塞诗多写征戍之情、荒寒之境,而这首诗独以欣赏的眼光注视着草原风光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富有特征的形象点染出富有特色而又充满生机的古代东北边地的生活画卷,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营州少年浑脱可爱的形象。 由于历史等原因,在历朝历代的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他族人民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七言绝句显得十分可贵。 诗人称赞诗仙李白,会说:“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白好酒人尽所知,而诗人高适也和他的迷弟李白一样,十分好酒,在诗歌中,也不吝表达自己对美酒的喜爱,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这首《醉后赠张九旭》: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世上的人都习惯随意与人结交,这位老人却并不像这样。 他兴致一来,书法仿佛浑然天成,醉酒之后说起话来格外的粗放癫狂。 虽然头发白了,但不为闲事而烦心;平步青云近在眼前也不为所动。 床头上放上一壶酒,人生又还能有几回醉呢? 这首诗是诗人喝醉后,送给著名书法家“草圣”张旭的。首联便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总结突出了张旭的与众不同。“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看似随意道来,却起得十分有力。一抑一扬之中,张旭的形象高峰突起,立刻给以读者强烈印象,令人肃然起敬。 随后几联,诗人开始了张旭形象的具体刻画。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对张旭浓浓的钦敬之情。“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张旭精楷书,尤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并且自创新的风格,被世人尊称“草圣”。此联便描述了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书法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语也狂放不羁,尽露天真情态。诗中表现了对张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同时暗示了艺术重在性灵的自然流露。 紧接着,诗人又深入一层,赞美了张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这一联写得十分传神,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正因为不乐仕进,具有隐者的风度和情怀,才能够性情旷放, 尾联承接上联,继续推进,描写张旭的醉眠生活。“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这里化用了孔文举的典故比喻张旭,足见诗人对张旭的推崇备至。此联不是平直叙述,而是以问句出之,略带调侃,又有分寸,显得格外亲切。以醉写醉,以自己的旷放衬托张旭的旷放,使题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草圣”张旭可敬可爱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地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此诗语言清新明朗,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真切动人。 诗人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往往现实性较强。虽然成就感最高的还属边塞诗,但诗人也不乏一些咏怀、讽时伤乱之诗,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还创作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这些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具有很好的进步作用。可惜,尽管诗人“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并且“尚有献芹心”,但终究是“无因见明主”,饱受封建压迫的贫苦百姓也难以逃脱赋税之重、徭役之苦和天灾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