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马老译文】以正道治国,用奇谋诈术指挥打仗,用自然无为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一下这些原因:天下的条条框框越多,百姓就越贫困;百姓手里的器物越精良,国家越昏乱;人们的技术越细巧,千奇百怪的东西越兴盛;法令越规定得明确,盗贼也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自然无为,百姓自然归化,我好清净,百姓自然归正;我无事推行,百姓自然富足;我没有欲念,百姓自然淳朴。
【憨山译文】此言治天下国家者,当以清净无欲为正,而不可用奇巧以诱民也。且奇巧诈术,是为诡道。但可用之于兵,不可以治国。故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然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乃好事者为之耳,非取天下之具也。故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无事可以取天下之然哉,以此。此,指下文有事而言。盖忌讳,利器,技巧,法令,皆有事也。此何以不足取天下。且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忌,谓禁不敢作。讳,谓不敢言。只如文王之囿七十里,与民共之,刍荛[chú ráo]雉兔取之者无禁。即有不便于民者,言之不讳,所以民得安其生。故在上者无事,而民日富。今则杀其糜鹿者,如杀人之罪,取之者死,民有不 便,言之者戮,故民不聊生,且又无所措手足。此多忌讳之事,而民弥贫也。贤者,国之利器也。今国无道,贤者在野。是利器在民不在朝。所以国家滋昏。由上多欲好奇,故人心雕琢,技巧日生。技巧生,而奇物滋起。奇物起,则贪愈甚。贪愈甚,而盗贼生。故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也。以此天下扰扰而不安。是皆有为忘动,有事多欲之过也。故古之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宜矣。
【续貂之语】本章描述了道在实际中的应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道出了奇正在不同范畴的应用,对内部的人民来讲需要用正,对外部的敌人来说要用奇,奇正之辩,寓意深刻!老子特别强调,“正”是用来治理内部的人民,治民以正,民之福也;“奇”是用来对付外在的敌人,战术需要灵活,目的在于取胜。我只要看他们“奇正”用的地方,大致就清楚他们的实力了!管理的条条框框越多,老百姓会难以伸展手脚,愈加贫穷;百姓手里多利器,国家会越混乱;人民的手艺越高明,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就被设计出来了;法律条文越是繁杂,钻法律空子的人会越来越多。得道的圣人是这么表述自己的管理之道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重要让自己的心与道合,不妄动,顺其自然,把大家引向大道,每个认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自己想要的发展,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心,不妄施外力强为,这才是真正的管理之道啊!请有缘的伙伴自悟自省,与道融合,玄妙深矣!
各位朋友,关注泰然国学,参与泰然晨读,温习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岂不快哉!我们今天的内容到此,期待明天的精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