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晨读63--《道德经》62

泰然晨读63--《道德经》62

2016-09-06    05'24''

主播: 泰然国学社

62 1

介绍:
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马老译文】大道是万物的保护伞。是善人的法宝,也是不善之人的保护。善言可以换取人们的尊重,善行可以居于人上。人有不善,怎么能抛弃他呢?所以,拥立天子,设置三公,即使奉献高车大马再加上大的玉璧,也不如把大道进献给他。古人为什么把大道看得这样尊贵呢?不正是因为大道能让人有求而可得,有罪能消除吗?所以才得到天下的尊贵。 【憨山译文】此言道之为贵,诫人当勉力求之也。道者,万物之奥。奥者,室之西南隅。有室必有奥。但人虽居其室,而不知奥之深邃。以譬道在万物,施之日用寻常之间,人日用而不知,故如奥也。然道既在万物,足知人性皆同。虽有善恶之差,而性未尝异,以其俗习之偏耳。故善人得之以为宝。恶人虽失,亦赖此道保之以有生。故曰所保。苟非其道以保之,则同无情瓦石矣。足见理本同也,所谓尧舜与人同耳。由此观之,天下岂有可弃之人耶。且一言之美,则可以市。市,利也。一行之尊,则可以加于人之上。况大道之贵,岂止一言之美,一行之尊。且人之全具而不欠缺一毫者,斯则不善之人,又何弃之有耶。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此古语也。老子解之曰,然天子三公,不足为尊贵。拱璧驷马,不足为荣观。总不如坐进此道。所以贵此道者,何耶。岂不曰,求道以得之,纵有罪亦可以免之耶。是知桀纣,天子也,不免其诛。四凶,三公也,不免其戮。非无拱璧驷马,而竟不能免其罪。故夷齐谏武王而不兵,巢许傲天子而不谴,岂非求以得有罪以免耶。况夫一念复真,诸罪顿灭。苟求而得,立地超凡。故为天下贵也。 【续貂之语】本章描述的大道为万物的主宰,特别强调道为天下贵的道理!开篇讲述的是道在万物中,万物的根源在于道。世人有善与不善之分,善人以道为宝;不善的人赖善而保。美言,美行都可以让人在世间换得尊贵,这是大道对善者的成全;不善者,大道也没有抛弃他们;大道生之,育之,生养万物,不抛弃一人一物,那么她的尊贵又该如何呢?天子,三公,从道的角度来观之,权贵都不足为尊;拱璧驷马,在道的角度来看,财富都不足为贵! 趋利弊害是人性中的不二选择,大道可以帮助人们达成所愿,帮助人们远离祸患,当然为天下贵了!我们现代人看问题要穿透现象,抓住本质,老子用了不同手法来表述大道的尊贵,本章采用用了极致的比喻,在得道者眼里,天子之位,驷马之荣,拱璧之贵,都是道的余物而已!我们世俗之人,只会珍惜现有的财物,而忽略财物背后的支撑,大道,规律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