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30文文《论语6:至高人生境界中的生活》

20160730文文《论语6:至高人生境界中的生活》

2016-07-30    44'47''

主播: 青未了·心父母

70 7

介绍:
《论语》第6天(总217天)至高人生境界中的生活 当心中有一个崇高而坚定地信仰,开始超越生命的时候,真正的力量才开始起动,才可能达到至高的人生境界,才能超越世俗的琐碎,生活在喜悦、富足的精神生活之中。 所有人类文明的宗祖,一定示出了一条那方土地上的人所应该有的信仰。那方土地上的经典就是给予我们内在信仰的宝藏。行动的坚定靠内心的坚定,而内心的坚定来源于信仰。信仰决定了我们的境界、生活。《论语》就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种境界、一种生活。越来越多的时候,能和自己在一起,和经典在一起,是种很美妙的感觉。 只有和,人才有发展,凡事和为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我们比较熟悉前半部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治理国家大事小事奉行的原则都是以此为参照的。 举个例子,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动不动就要冲动杀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圣人和一般人比,就在于内心的善良更加彻底一点,即便是在他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也不会主动出击。只有内心的那个心田、丹田是成熟的,心中有定位的时候,才能有道、知礼,才会做到不冲动,做到和,也就是做到“礼之用,和为贵”。正如杨朝明老师所说:“和方众众造慈心,统合家家开善性。” 知和而和,可以吗?有子下面这句话也很重要:“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知和而和”,即便是本着至善的目的,也不意味着为了实现那个“和”而放弃所有的原则。有句话叫,我们不惹事,但我们也不怕事。比如说在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在维护主权的时候,就要据理力争,没有丝毫的退让。为了和而让,让也得有原则。《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是天地间最高的追求。可即便是本着那个最重要的原则,也不能知和而和,仅仅是为了什么而什么。常听周围有家长说:“你现在好好加油,你现在好好加一把劲,等你考上大学以后,就再也不用学了。”为了高考而高考,这多悲哀呀!考上大学之后,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毕业之后,人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中是人至高的智慧,是经典的主旋律。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信很重要,可仅仅是信可以吗?历史上有个微生高的故事,说他跟女朋友约会,在桥底下等着。发大水了,微生高很讲诚信,就是不肯走。最后被水冲走了。这告诉我们,信不符合义,也是不行的。信接近义,诺言才可以兑现。“恭近于礼”,恭敬接近于礼,内在有个人的尊严和尊贵,行为合乎礼,就能避免耻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凭借他亲近的人,也能确定他是可靠的人。 杨朝明老师总结说:“义礼结合,中也;恭近于礼,中也;信近于义,中也。”在信与义、恭与礼、义与礼之间达到“中”,是最为恰当的。可以说,在经典当中,中是主旋律。反复读《论语》,会发现其中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实现“中”的路径。 有境界的生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什么是真正的好学?按照这句话来理解,便是“就有道而正焉”,是为了追求“道”,追求终极的正义。某高校很有名的教授在文章中说当下有三个问题很重要:国家没有方向感、精英群体没有安全感、老百姓没有希望感。当人内心失去了“有道而正焉”,他就会被外在的所有祸福得失所左右、影响,才会没有方向感、安全感、希望感。 生命真正的追求是“就有道而正焉”,为一个终极的追求而奋斗终身,不在末节上纠葛,并不追求和贪图物质财富(这不代表我们没有基本的物质享受),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有境界的生活。 如何有境界?就是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贱夫妻百事哀,而富有的时候则容易骄横、显摆、惹事。对众人来说,能“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很有境界了。看孔子怎么说?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提出了更高的境界:“贫而乐”。颜回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对于贫困处之泰然,不改其乐,不累其心。乐在与夫子朝夕相处、心神相通,乐在神游周流广阔的精神世界,有无限的心灵探索。这才是真正的喜悦、富足,精神上的富有。可在今天看来已经很难达到了,因为今天出底线的人太多了。 子贡接着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淇奧》,诗中塑造了巍然耸立,威仪尤嘉的君子形象。关于这首诗,孔子说:“见君子可以学而至焉”。君子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是切磋琢磨。古代切磋琢磨讲的是什么呢?切磋的是象牙,琢磨的是玉石。天生至美之物的象牙、玉石都需要切磋琢磨,更何况天生不美之物呢?更何况我们一般人呢? 孔子听见子贡讲这样的话,开心的不得了,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啊,我们之间可以讨论《诗》了,不仅仅是想通过读经文来弄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还要把这种方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最高的人生境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读《论语》有个秘笈,但凡读每一章的第一句话,都要读最后一句话,当读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也要拐回去和第一句话串起来读。《论语》开篇的三句话,面对希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面对失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面对绝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希望、失望和绝望当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修养最高的人,是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只有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真正的有境界的人才可以在自己的灵魂中见证良知的荣耀,坦然的面对他人的怀疑。 孔子面对多少怀疑呀?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官迷……但孔子不担心自己不被人了解,因为他可以在自己的灵魂中见证良知的荣耀,坦然面对他人的怀疑。孔子忧患什么呢?是我不能了解你,使你成为与我志同道合的人,使你学而时习之。这就是孔子的境界:不患人之不己知,知道不平凡。患不知人也,知道真正不平凡的人在于胸怀凡人。 有些西方所谓的哲学家说,读不懂孔子,不知道孔子有什么高明之处,认为孔子只不过是一些老练的道德说教。猛一读孔子那些话好像真的平凡,但是孔子的不平凡就恰恰在于他胸怀凡人,在于至高的人生境界,所有至高的要求都是对自己的。 向上仰望,不要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要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