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外在的平衡,探寻内在的永恒
作者:郑委老师 阿兰
发布时间:2021-04-13
朗读人:陈淑芬
前言
今天,我们想再说一说“衡”与“恒”的文化意义。
汉字——恒,从甲骨文的外形来看,它代表天地之间有个月亮,这个月亮每天都按照同样的规律,在阴晴圆缺中不断地变化着,变化中有不变的规律。
很多人因害怕失衡,一辈子苦苦维持平衡。例如:
有人在三十岁时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到了八十岁除了身体衰退外,给人的感觉还是如此。
两个人结婚,因为习性不同,产生了矛盾,要么相互妥协达到一种平衡,要么就分道扬镳。就像夫妻俩,一个爱发火,另一个只能忍耐,忍着忍着爆发一次,然后再重复着这样的循环。
平衡,就像一个天平,看似两边都很平稳,可是只要有一方发生一丁点改变,就会因此而失衡,而修行追求的是永恒。
永恒,是无论外在发生任何变化,内在都有一个强大而不变的东西,维护着外在的变化不失控。
所以,爱与幸福常说一句话: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学习爱与幸福,就是要不断地打破外在的平衡,追求内在的永恒,让自己每天都不一样,活出生命应有的精彩。
今天分享一位学员的读博感受,是她读到“衡”和“恒”的文章后,写下的感悟。
正文
文 |阿兰
前几天看到博文《有文化的生活才是美好生活,文化让我们不一样!》时,我心里很困惑,感觉前言对“衡”与“恒”的叙述和正文的那首诗完全不搭,那为什么编者要把这两个完全不搭的内容放在一起?
于是,我带着疑问,询问编者关于“衡”和“恒”的内容,然后对“衡”和“恒”有了理解,也有点明白为什么要把两者的内容放在一起了。
所谓衡,是我以前,也是大多数人追求的一种人生目标,工作上努力努力,家庭中努力努力,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比较舒服、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一种状态。
例如:老公有情绪了,我讨好一下;我有情绪了,老公忍一忍。表面上没有大问题和大冲突,好像一切都挺好,还不错。这就是衡的状态。
我在这个状态下,特别害怕发生什么事,把这种平衡打破。
2017年,婆婆突然生病腰直不起来,不能做家务,我承担了很多以前没有承担过的大量家务,学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做过的饭菜。那个初期感觉自己都快要被累垮了,一年做的事是好几年做的事的总和。不仅是做事,更要家里家外地操心,整个人感觉身心疲惫。
那个时候,是我不能接受之前的“衡”被打破的一种心理状态。很多熟悉的家人见了我也经常会说:“你好不容易啊!”我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容易。心里期待的是婆婆的身体不要再变差了,家里不要再发生更多事了,期待“衡”快点回归,让我舒服一点。
而“恒”是内心的一种坚守,一种对某一文化的坚守,心里有这种恒定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事,都用这种心态去面对,用这种文化去践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例如:我坚定地相信并坚守爱与幸福理论,真正地弄懂了它并脚踏实地地一点点践行,这种内心的“恒”会让我在遇到任何问题时,不慌不怕,用“我是谁,负全责,清垃圾,会表达,能四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不会做了、看不到真相了就去求助,借外力借外脑借外景,那人生还会害怕出现什么问题和变故吗?不会的!
我好像突然对“衡”与“恒”有点理解了。衡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恒是内心的一种坚守,一种对文化对爱与幸福理论的坚守。有了内在的恒,就不怕失去外在的衡,更会主动打破外在的衡,让生命状态不断的上台阶,走向越来越美好的人生,在走的路途中遇到越来越曼妙的人生风景。
恒,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品质,看一个人也应该去看TA内在有无这种“恒”的东西,一旦拥有,TA就会越来越优秀,TA的人生就会越来越美好。培养孩子也应如此。
这次的感悟,我很感谢自己的“思”和“问”。郑委老师一直讲学习爱与幸福理论就五个字“学问思辨行”。
在“问思辨”上我常常一脸懵,不知道要问什么,今天终于体会到了“思” 和“问”的美妙。
结语
阿兰以前读博文没有太多的感受,也不会“思”和“问”, 是因为她的心没有真正敞开。
在爱与幸福浸泡后,通过践行,她有了很多的体验和感觉,心慢慢打开了,当遇到相应的文章时,内心会有一个感应促使阿兰去思考和行动。
这其实也是一个探索永恒的过程,因为“恒”是要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