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我们的主播,欢迎加微信 xdfbook 投稿,一段美文,一首英文歌,或是一点生活感想,全由你做主。
-------------------------------------------------------------------------------------------------
《无所事事有多难》
最近,我独自一人在本地一家小餐馆吃午饭时,意识到了一件让我着实感到心烦的事:我变得不再能坐那儿什么都不干了。过去,我总能心满意足地坐在那儿,只是做做白日梦或看看周围的风景。而现在,我要是一个人坐在那儿,手里没什么特定的东西摆弄或脑子里没什么特定的事可想,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尴尬。
我没花太长时间便找出了原因。环顾周围,看看当天其他独自用餐的人,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智能手机。一只手拿三明治,另一只手的拇指划着屏幕翻阅Facebook——我们所有人似乎都无法同手机分开,哪怕是15分钟的午餐时间也不行。就是在这时,我明白了,科技融入日常生活造成的最具破坏性的后果很有可能是,它正在取代许多人从不认为值得一做的事——安静地坐着,任凭思绪游走。
我一弄清楚状况就把手机收起来了。但此时尴尬就来了。现如今,你若是想在公共场合显得格格不入,只需要凝视着前方发愣,或是盯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看就够了。这样做的时间足够长,就可能会有人走上前来问你是否不舒服。这是因为我们如此习惯于看到人们和自己的智能手机拴在一起——这是一种新的常态。如果你在消磨时间时,脸和屏幕没有融为一体,那你就是这屋里的“怪咖”。
与技术的紧密联系使人们更容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同自我以及同彼此分隔开来。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去年年末,喜剧演员路易斯.C.K.在《柯南秀》上表达了他对手机的憎恶,并说我们如今是在利用技术来转移注意力,使自己不去想生活中令人沮丧的方面。正如他所指出的,正面接受那些想法,才是化解其潜在爆发可能的唯一途径。
我和路易斯担心的事差不多,但也有所不同。我担心我们越是依赖技术来帮自己打发闲散时光,就越不可能以有益身心的方式神游四方。如果孩子在车后座上烦躁不安或者抱怨无聊,父母就会递给他们一部苹果手机,这已经司空见惯。我承认,电子游戏有让年轻人增强逻辑思维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好处,但我还是会忍不住想,这种频繁的刺激会如何剥夺他们拓展想象力、创造力和整体感知力的机会。
我在年长的几代人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几天前,一个天气晴好的早晨,我看到一位女士一边在外散步,一边低着头看Kindle。与此同时,她四周的自然美景却被忽略掉了。没错,她把想象力都放在了书上,可她的大脑却错失了一种别样的刺激。这种刺激只有你让自己真正欣赏大自然时才能感受到,而现在我们已完全脱离自然。你觉得停下来闻闻玫瑰花香或者聆听鸟儿歌唱没那么重要?那就想一想,同大自然建立一种真实、持久的联系,这或许是我们能够改变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漠视,并且作出切实、必要的改变来遏制其影响的唯一途径。
为什么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发呆而不是看手机?上述思考使我得出了自己最满意的理由:除此我们没有其他方式能如此鼓励前沿观点、创新和解决方案的产生,因为只有一个人不必思考具体事务,可以神游四方时,这些东西似乎才能一跃而入脑中。我最近读了梅森·柯里的《日常仪式:艺术家如何工作》。这本书极其有趣,详细介绍了从马蒂斯、马勒到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161位史上最伟大的创意思想家的工作习惯。读到最后,我最明显的感受是,他们之中有许多人会从忙碌中抽时间散散步,或者就那么坐着,仿佛无所事事。谁知道有多少改变世界的想法就是最先出现在那些日常的安静时分和冥想时刻呢?这让我想到,我们所认为的“停工时间”可能正是通往更高思维水平的入口。我希望找到重回这一入口的路,因为我已再次对世界睁开双眼,我的口袋里装着手机,而这个世界在手机之外。
摘自:《新东方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