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十六章》
经文:将欲翕之(1),必固张之(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3);将欲取之,必固与之(4),是谓微明(5)。柔弱胜刚强(6)。鱼不可脱于渊(7),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8)。
注释:(1)翕:按:合。刘笑敢据蒋锡昌认为,“歙”为本字,其余(翕、噏)都可看作假借字或异体字。(2)必固张之:“之”,陈鼓应取陈懿典说,认为当作“者”。“固”,有学者认为此字当为“姑”、“故”,刘笑敢认为“固”不误,意为原来、本来,且合老子事物本来就正反互动的思想。(3)将欲废之,必固举之:按:帛书本作“将欲去之,必固与之”。通行本作“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与”,古通“举”字,陈鼓应据劳健、高亨等说改。(4)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帛书本作“将欲夺之,必固予之”。陈鼓应据韩非《喻老篇》、范应元本和彭耜本改“夺”为“取”。(5)微明:按:陈鼓应说,意为“几先的征兆”。河上公注为“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6)柔弱胜刚强:帛书本作“柔弱胜强”。刘笑敢说,似以后通行本补“刚”以求“柔弱”与“刚强”对仗。(7)鱼不可脱于渊:按:“脱”,刘笑敢认为,当为“逃脱”之义,“鱼”乃权臣之喻,参鉴张富祥的持论“势重者,人主之渊也;臣者,势重之鱼也。鱼失于渊而不可复得也,人主失其势重而不可复收也。”(8)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按:陈鼓应说,“利器”,有几种说法:一说利器指权道(如河上公);一说利器指赏罚(如韩非);一说利器指圣智仁义巧利(如范应元)。按本章“利器”指权柄军力。“示”,炫耀。
译文:将要收合的,必先张开;将要削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这就是几先的征兆。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
《道德经·三十七章》
经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化而欲作(3),吾将镇(4)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5),夫亦将不欲(6)。不欲以静(7),天下将自正(8)。
注释:(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按:帛书甲乙本作“道恒无名”,竹简本作“道恒亡为也”。陈鼓应取通行本并说,“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这是由于“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2)自化:按:陈鼓应认为,此句意为“自我化育、自生自长”。(3)化而欲作:按:李零说,道散则万物化生,万物化生,才有人欲产生。(4)镇:按:陈鼓应注为“正、安”。(5)无名之朴:按:帛书本作“镇之以无名之朴”,竹简本无此句。(6)夫亦将不欲:按:简本作“夫亦将知足”。(7)不欲以静:按:简本作“智(足)以静”。(8)天下将自正:按:简本作“万物将自定”。
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为。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就会不起贪欲。不起贪欲而趋于宁静,天下便自然复归于安定。
《老子》第三十八章
【经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上德不自是其德,所以有德。下德常自见其德,所以无德。上德顺从自然无心作为。下德有心造作以猎取成功。上仁有所作为而出于自然之不得已。上义有所作为而出于有意。上礼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攘着胳膊强使人从。因此失去了道。失去了道,然后有德。失去德然后有仁。失去仁然后有义。失去义然后有礼。礼是忠信的不足,祸乱的开端。所为“前识”,不过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其浇薄;存心笃实,不居其虚华。所以舍弃浇薄而选择笃实。
《老子》第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欤?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硌硌若石。
【译文】从来那些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凝固,神得到一就玄妙,谷得到一就盈满,万物得到一就生长,侯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相反,天不能保持清明,就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凝固,就要毁坏;神不能保持玄妙,就要消失;谷不能保持盈满,就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就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安定,就要被颠覆。所以贵都要以贱作为根本,高都要以下为作为根基。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是贱的本来意义吗?不是吗?所以频频亲与无亲与之人。所以不愿像华丽的玉,粗糙的石头那样(孑孑戛戛,无与矣)。
《老子》第四十章
【原文】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反,是道的运动。弱,是道的作用。天地间的事物出生于有,有出生于虚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上士听闻了道,便努力实行。中士听闻了道,将信又将疑。下士听闻了道,哈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实在不足以为道。所以古时候的人说:光明之道好似暗昧,进击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崎岖,玄妙的德好似低洼的山谷,洁净的白好似被玷污,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懈怠,质朴纯真好似浑浊,最大的方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总是完工在最后,最恢弘的音乐没有声音,最大的象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唯有道,善于开始且善于完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译文】道自虚无生出一气,一气生出阴阳,一气在阴阳中而成三元,三元和合生出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怀抱阳,居于二气的中间,处在阴阳的和谐。
《老子》第四十二章
【原文】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人们所厌恶的,是孤、寡和不谷,但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很多事物,减损它反而增加,增加它反而减损。古人所教导的,我也用来教人。强悍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作为施教的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