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骤雨,望月楼上的酣畅淋漓【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西湖骤雨,望月楼上的酣畅淋漓【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2021-06-21    07'35''

主播: 每天读诗词

1057 13

介绍:
醉酒之后无家可归的苏东坡,写下一首词,道出中年男人心底的痛 苏轼和苏东坡的两个名字其实不能乱喊的,在去到黄州之前苏轼还没有“东坡”这个号,东坡其实是黄州一块田地的名字,苏轼在黄州期间曾在此耕种,所以自号“东坡”,这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和经历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听听在黄州生活的苏轼 ​ 公元1080年,苏轼因为涉案于乌台诗案,捡回了一条命,却也因此被贬谪到了黄州,也就是现如今湖北黄冈地区,那时候的黄州还是一片荒芜,远不像现在这样,而且这一次被贬,苏东坡被削官职,在黄州无任何权力,而且还限制离开黄州,相当于被软禁于此。 但我苏轼被痛苦所压倒,他布衣芒履,时不时地出入于阡陌之上,这正是诗人需要从大自然当中寻求到美的感受,从而领悟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 今天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篇便是创作于这个大背景之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可谓耳熟能详,尤其是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道出了多少人心中苦闷缓解之语和精神向往之快。在黄州苏轼尤其喜爱三个地方,雪堂、临皋亭、东坡。刚来黄州他寓居在定慧院,后来住在长江边的临皋亭,也经常到雪堂居住,虽然黄州很穷,自己也没有任何实权,日子过得苦,但也是逍遥自在,无缝隙对接大自然。在黄州不久后,苏轼在一块叫“东坡”的田地里面和当地百姓一起耕种,自给自足,倒也自在了。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就的。 这一天苏东坡在田间地头耕种完工后,和几个朋友一起在东坡的田间就地饮起酒来,兴之所至,他们醉后又醒,醒来之后又开始饮酒,简直忘乎于天地之外。不知不觉,在饮酒后回来之时已经是三更天了。走到临皋亭时,就连家里的童仆此时此刻早就已经熟睡鼾声如雷。苏东坡在门外面反复敲门,家里人却都已熟睡,无人回应。苏轼的达观就在于此,要是别人,早就在门外大喊开门了。可他没有,既然不开门也就只好一个人独自倚着藜杖倾听着江水那碧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经历过远离家乡的痛苦和乌台诗案的九死一生,面对这眼前滚滚长江,心中默默感叹自己的仕途之路,他有何尝不遗憾既然进入仕途,早就不由己了,功名利禄、人际钻营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可他却无可奈何。一个男人的压力与痛苦,在夜间的江水中,喷薄而出!可凭借苏东坡一己之力又如何改变这处境呢?最后也只得趁着黑夜、风静、江波坦平之时,驾驶着小船从这里消失匿迹,泛游于江河湖海当中寄托余生。 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诗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时所创作的,也就是诗人被贬于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在这一年中诗人内心相比刚来到这里之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全诗风格都清旷而飘逸,主要描写苏轼在一个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之时的景象,喝醉之后返回到了自己位于临皋住所的情景。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出了苏东坡特意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内心想法,以及对自己物质生活、出世意念彻底解脱的人生理想,进而表达出了诗人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心胸宽广的诗人形象。 在黄州经三年,苏轼慢慢接受了当时的处境,“若问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对于苏轼无疑是人生重要的阶段。在这里他磨练了自己心智,和乌台诗案之前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彻底告别,但没有改变的是他达观的人生态度。在职场中我们都有太多无奈,人际关系的维护、团队帮派的明争暗斗,都是不可避免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是职场的潜规则,可有多少人能够看透这些呢?“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我们不可不免会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些潜规则,毕竟还是要养家糊口去生活。 在这样的无奈之中,我们是否可以学学一下苏东坡的豁达,和生活和工作和解,和自己和解,既然改变不了,就去适应,在适应中保持真我,在短暂的不如意和低谷中仍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发现另一种乐趣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豪放之语不同,没有盲目的自信,没有满怀的斗志,有的只是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的通透和达观。愿我们像苏东坡一样,经历风雨之后,还能如此洒脱。 ​